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案例通报(八)
——不顾客观实际蛮干硬干、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等反面典型案例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既要推广先进经验,更要狠抓反面典型、强化典型引路,用生动直观的活教材划出底线红线、作出警示震慑。为切实发挥典型案例通报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综合效应,现对已公开通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了分类梳理,今天转发第八期——不顾客观实际蛮干硬干、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等反面典型案例。请全区各级各部门引以为戒、反躬自省、举一反三。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方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组织实施不科学、乱铺摊子留隐患
近年来,广西部分地方过度追求耕地指标交易价格较高的水田指标,不顾缺水实际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有的市计划实施总面积28万亩,有的市立项530多个,还有的县将其作为“一号工程”,16家企业同时开工建设,动工面积达8.9万亩。在大规模实施下,部分旱改水项目因后期监管不到位、灌溉水源难以保障等,有的已经复种旱地作物,有的弃耕、弃收、撂荒,甚至个别挖塘养殖,出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截至2023年6月,广西有101个旱改水项目被自然资源部标记退回,核减水田指标面积约4.71万亩。同时,由于水田指标快速增加以及指标交易市场降温,造成指标交易难、企业回款慢,有的县发生欠租欠薪欠债等衍生问题。(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2月4日)
二、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在水土保持核心区搞“挖山造田”
龙岩市长汀县在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现水土保持核心区组织实施耕地、山林开发项目,通过劈山、平山“造田”,将地势陡峭、缺少水源、沙化严重的山坡开发成梯田,不顾缺水实际硬造“水田”。在“挖山造田”的带动下,当地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经常超额完成指标,但部分新造田块耕种困难、缺水抛荒,有的山林开发项目烂尾、植被破坏,在水土流失治理尚未成功时,可能引起二次水土流失。(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4年1月16日)